不吹不黑!环境监测领域,才是真正的“王者”
受环境诉求的驱动,在市场不断放量的利好因素下,环境监测板块无疑成为2018年环保整体产业链的亮点。
环境监测行业持续升温,一方面源于《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方案》等多部环境监测政策的出台,构建了我国环境监测基本框架的同时,也将有效提高监测行业规范性,与大气、水、土壤等具体领域的考核时点相匹配。
在“量化考核、量化追责”的高压态势下,对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控、省控污染源监测点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国家在环保领域的持续投入,环境监测系统得以全国范围不断推进。
不同于工程类行业,环境监测主要由上游硬件&软件,中游监测仪器、监测系统,下游仪器维护、设备运营商组成,这也决定了产业链整体灵活度较高、业务链条短、交易成本低、准入门槛较高。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27.74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950亿元。
更为利好的消息则是,在已披露2018年业绩预告的相关个股中,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华测检测等行业翘楚均交出亮丽成绩单,利润实现大幅增长。
在聚光科技2018年度业绩预告中,公司预计2018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亿元—6.64亿元,同比增长34%—48%。同样表现抢眼的还有先河环保。根据公布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亿元—2.82亿元,同比增长30.00%—50.00%。
另据此前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从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将用三年时间对监测机构、排污单位、运维机构的监测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同时,环保督察的常态化将会持续提高对地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需求,督查组的整改决策、反馈问责需要有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设备持续受益。按照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预测,到2020年环境监测有望实现900—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五年复合增速约为20%。
环境监测要素从大气扩展到水质,监测网络从传统的“三废”监测发展为覆盖全国各省区、涵盖多领域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网。
根据细分板块来看,水质监测方面,以污水处理或者河道治理为代表的传统“末端治理”模式正在向“全流域治理”推进,这也在水域生态在线监测、水污染应急预警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投资体量。
大气监测方面,则侧重于农村监测网的搭建。业界普遍指出,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考核排名压力下,部分省市开始将空气质量考核排名下沉到对乡镇空气质量考核,进而开始建设乡镇站空气监测项目。按照2%的乡镇采购大气监测咨询服务,每年服务费200万元计算,则乡镇一级的市场空间在13.6亿元/年。这其中,网格化监测有望成为乡镇监测点布局的主流。
而与水和大气环境监测这两大传统板块相较,各级土壤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和力量相对薄弱。但在未来两年内,土壤监测设备及运营总额有望达400 多亿,其中设备投资190亿元左右,每年的运营投入在50亿元左右。从水、大气环境治理引入第三方监测的情况来看,未来土壤环境治理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是必然的趋势。
就监测设备运维而言,2017-2020年全国需运营的点位约为6000个,每个点位约5万元/年的运营费用,预计运营市场空间在3亿/年。而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随着监测数据质量愈发严苛,基于价格更低、易于维护、运行稳定、适应恶劣环境等多重条件的环境监测设备,下一步也将趋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
随着环境监测行业风气的改变,我国环境监测市场也许会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整个行业的技术和服务进一步提升。目前存在于环境监测市场中大量规模较小、为降低成本而不规范生产运营的监测及运维公司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