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两山论”从这里发轫,治污格局在这里焕新

2018-10-11 16:11:44 小沐管家 0

凉风习习,花香淡淡,夏末的傍晚,信步在杭州城区千年古运河边,碧波映衬着如画的河岸,粉墙黛瓦、桨声灯影,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让人沉醉。

 

1974年8月,浙江省第一次全省环境保护会议在莫干山召开;同年11月,成立浙江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创全省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步。1981年4月,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成立,治污有了专职部门,也开启了浙江治污的漫漫征程。新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的成果,改善环境质量、改善民生福祉,拓展已经取得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果,浙江省开始了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四十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治水工作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改革,一张蓝图绘到底、层层深入谱新篇,治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治出了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新局面,治出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新气象。

 

治污思路变革,治出一张蓝图、层层深入的新格局

 

群山苍翠,竹海绵延,清澈见底的河水穿村而过。如今的“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正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然而,当年的安吉却因治污而面临痛苦的深渊。

 

改革开放后,为摘掉贫困县“帽子”,这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结果是财政上去,但青山被毁,污水横流。1998年,浙江开展了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倒计时“零点行动”,安吉首当其冲,忍痛关停了全省最大的纳税企业——安吉造纸厂。

 

这只是浙江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敢为人先的浙江人书写了发展传奇,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较早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安吉的“零点行动”,只是浙江上世纪“贴膏药”式治水“祛痛”的一个片段。

 

1983年,为治理兰溪老工业基地发展给兰江水系带来的污染,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抓紧治理兰江水系污染的决定》;1988年,为保护浙江名湖之一、绍兴黄酒的酿造水源鉴湖,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但是,延续了20多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点区域、重点保护”的治水思路,并没有刹住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浙江的水环境质量依然不容乐观。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一针见血指出浙江发展面临的瓶颈: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老路,“国家政策不允许,资源环境不允许,人民群众也不答应”。

 

经过认真细致地调研,2003年6月,习近平作出了“发挥浙江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战略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一个方面写入其中,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领先率先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指引。

 

2005年8月,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在与村民们的座谈调研中,他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思想明确了,观念变革了,浙江的治污工作格局也为之一新。

 

2004年起,浙江启动实施了针对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8大水系和全省11个设区市环保重点监管区治理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并一连开展了重点为全面防治各类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浙江等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四轮“811”行动。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治理力度和改善幅度全国领先。

 

治污举措变革,治出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

 

在以“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基础和核心的生态省建设指引下,在“811”行动推动下,浙江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然而,监测数据显示大江大河水环境的改善,与群众对身边环境的感观却并不相符。

 

2013年初,一则温州商人春节回乡“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黑臭河’游泳20分钟”的微博刷爆全国。

 

痛定思痛,一场以“治污水”为大拇指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战役在浙江全面打响。

 

为整治微博曝光的金光堡河,温州瑞安市实施六大工程,狠抓“截、清、治、修”四个环节,落实清单管理,共铺设污水管网上百公里,清除淤泥2.2万方,清运垃圾8000吨,拆除沿岸“低小散”企业厂房和违章建筑1.7万平方米,并安装了6个摄像头实时监控河道和排污口,严防严控污水直排偷排。

 

数载坚持,华丽蜕变。“现在河边的污染源处理了,水质变得清澈,河岸也美多了。”当年发微博曝光的金增敏回乡,实地看了整治后的金光堡河深有感慨。

 

在治水工作中,浙江逐步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的改革措施:为破解原来“九龙治水”的困局,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框架下,成立了“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治水工作。省、市、县均设立了实体运作的治水办(河长办),形成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省、市、县、乡、村五级6万多名河长“管治保”的组织推进体系,为治水工作全面、深入、长效实施“保驾护航”。

 

在治水举措上,浙江注重抓好全局治污,从截污纳管、清除底泥、产业整治、生态修复“截、清、治、修”四个环节入手,深入实施水质清单、成因清单、治理项目清单、销号报结清单、提标深化清单等“五张清单”,全面推进截污纳管、河湖库塘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和生态配水与修复等六大工程。

 

如今,浙江所有河道已基本消除了“黑、臭、脏”等感观污染,全省水环境质量也实现了逐年持续改善,并在国家首次“水十条”考核中名列全国第一。

 

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环保厅厅长方敏自豪地表示,浙江治水治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门前屋后的臭水沟变成了亲水池,重现了江南水乡美景。

 

治污方向变革,治出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新局面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习近平在浙江建设生态省之初就明确了环境与经济辩证关系。

 

根据这一思路,浙江迈出了治水促转型的改革之路,紧紧扭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的原则,率先对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进行了整治提升,并持续向更多行业覆盖,不仅从根子上逐步解决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还以治水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金华浦江这座闻名遐迩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便是浙江治水促转型探索改革中的排头兵。2013年,浙江省“五水共治”发令枪在浦江打响。如何刹住污染,还百姓一江碧水,又能推进产业经济发展?浦江在“壮士断腕”同时“别具慧眼”,不仅拆除违建水晶加工场所110多万平方米,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2万多户,转移流动人口10万余;又投资约20亿元,新建中部、东部、南部、西部4个水晶集聚园区,实现统一治污、集聚发展;还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促进乡村振兴。铁腕治水、科学治水之下,昔日的垃圾河成了天然游泳池,国内现代化的水晶集聚园区拔地而起,浦江电子商务总量上升到全省前三,水晶产业产值不降反升,农家乐民宿经济更是以284%的速度高速增长……

 

如今在浙江,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全省各地均借治水去产能促转型。近五年来,浙江就累计关停淘汰“脏乱差”“低小散”企业4万余家,整治提升2万多家,建成相关园区60来个。2017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11.2%和12.2%,均快于规上工业8.3%的增速;全省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13年的37.2%下降到2017年的32.6%。

 

“浙江治水治出了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新局面,倒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方敏说,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生产方式正在浙江逐步形成。

 

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统计,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浙江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均达到96%以上,并且满意度也在逐年提高。

 

原标题:转思路形成新格局 变举措治出新成效 调方向迎来新局面 四十载持续治水绘就美丽浙江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柳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