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那些事丨说说从工作开展到工程概况应该怎么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3.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分析判定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规模、性质和工艺路线等与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相关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的符合性,并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进行对照,作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判断项目的合法性(项目内容涉及相关法律)。 (2)产业政策的符合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2016年发改委36号令) 2016年发改委36号令:(根据镀金产业发展实际,经研究决定,停止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第21号令)第三十五条关于2014年底前淘汰氰化金钾电镀金及氰化亚金钾镀金工艺的规定。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暂缓执行2014年底淘汰氰化金钾电镀金及氰化亚金钾镀金工艺规定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1850号)同时废止。) (3)“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环办环评[2017]99号) 》,给出三线一单的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基本要求,实施严格管控。 环境质量底线:指按照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的原则,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规划、功能区划要求,考虑环境质量改善潜力,确定的分区域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及相应的环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要求。 资源利用上线:指按照自然资源资产“只能增值、不能贬值”的原则,以保障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管控,提出的分区域分阶段的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上线管控要求。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指基于环境管控单元,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提出的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禁止和限制的环境准入要求。 a、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划定了生态红线,链接如下: 部分省市生态保护红线 http://www.eiabb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859&fromuid=43039 b、负面清单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08年35号文)》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边版)》划定了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部分省市发改委发布了《XX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例如:《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甘发改规划〔2017〕752号 )》 (4)其他的符合性分析(主要包括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 初步判断报告类型和各要素评价等级 图片丨unsplash (1)报告类型判断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和《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生态环境部令 1号)来判断项目编制报告表还是报告书;复合型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修正)》第五条:“ 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对于分类管理名录不太明确的,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 》进行核对。 (2)各要素评价等级 各要素评价等级按照各要素导则进行判定。 现场踏勘 图片丨pixabay (1)关注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环境状况(关注周边居民区、自然水体湖泊及位置距离关系) (2)初步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可利用“形色app”识别周边植物情况,与当地居民和建设单位校核考证) (3)调查地下水分散式水源井、周边水井分布情况(为现状监测进行初步准备)。 工程概况部分内容编制 图片丨unsplash (1)项目由来、编制报告表依据 (2)编制依据 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其他相关资料等 (3)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根据前面判定情况编写) (4)原有项目概况(针对改扩建项目而言) (5)项目概况(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一览表(根据主体、辅助、储运、公用和环保工程来分别列)、生产规模、产品方案等) (6)平面布置(污染影响有关,尤其噪声影响) (7)原辅材料(对应生产规模、污染物产生计算依据、原辅材料性质为风险识别依据) (8)生产设备(对应生产规模和生产线,备注备用情况,噪声影响分析依据) (9)公用工程